来源:雪球App,作者: 国老-甘草,(https://xueqiu.com/4794747175/335377392)
中国的稀土价格长期处于低位,主要源于产业结构、市场机制、国际竞争及政策调控等多重因素的叠加作用,具体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产能严重过剩与供需失衡1. 产能远超全球需求:中国稀土冶炼分离产能高达32万吨/年(2024年数据),而全球年消费量仅约10万吨。2025年产能预计增至40万吨,但国内实际产量已突破政府配额控制,导致市场供过于求,价格承压。2. 库存积压与资源浪费:轻稀土(如镧、铈)因需求不足大量积压,企业被迫低价抛售;而高价值稀土(如钕、镝)虽需求旺盛,但受制于国际市场压价策略,难以形成合理定价。二、产业结构分散与恶性竞争1. 企业分散化与低端竞争:过去行业准入门槛低,存在大量小型企业和作坊式生产,导致无序开采和重复建设。国内曾出现100多家企业对外销售,为争夺订单相互压价,形成“内卷”局面。2. 技术落后与附加值低:早期开采加工技术粗放,资源利用率不足,初级产品占比过高(如未精炼的氧化物),难以通过高附加值产品提升利润空间。例如,氧化铈价格曾低至18元/公斤,不足高峰期的60%。三、国际市场操控与定价权缺失1. 国际买家操控价格:国外大型贸易商通过“低价囤货、高价停购”策略压制中国稀土价格。例如,1990-2005年,中国稀土出口量增长10倍,但均价降至原价的64%。2. 替代技术与供应链转移:近年美国、欧盟通过技术替代(如无稀土永磁材料)和本土供应链建设(如美国MP Materials停止对华出口精矿),削弱中国议价能力。2025年铈铁合金对钕材料的替代率已达12%,进一步压缩需求空间。四、政策调控与环保成本压力1. 出口政策调整的短期阵痛:政府为保护资源,取消出口退税、缩减配额,并实施《稀土管理条例》,但政策初期加剧了企业合规成本,导致出口利润压缩。例如,2024年出口配额仅24万吨,而国内产能过剩矛盾未解。2. 环保要求与产业升级滞后:环保标准提升推高开采成本(如废水处理、生态修复),但部分企业仍依赖低价倾销维持生存,未能将环保投入转化为产品溢价。五、产业链后端短板与战略资源价值未释放1. 下游应用技术不足:中国稀土产业集中在开采和冶炼环节,高端材料(如高性能磁材、核级合金)依赖进口技术。例如,重稀土分离技术虽领先,但高端磁材成本仍比国际高18%。2. 战略资源定位与价值错配:稀土长期被作为普通商品出口,而非战略性资源管理。尽管2025年出口管制推高国际价格(如氧化镝欧洲价涨至700-1000美元/公斤),但国内因产能过剩价格仍低迷。总结与未来趋势当前稀土价格低迷是历史遗留问题与新兴挑战交织的结果。尽管政府通过产业整合(如成立中国稀土集团、北方稀土)、技术升级(如晶界扩散技术降本)和出口管制逐步改善局面,但短期内仍需解决产能过剩、提升产业链附加值、增强国际定价权等核心问题。未来随着新能源、机器人等高端需求增长(预计2025年全球消费量突破25万吨),价格有望回归合理水平,但需依赖政策执行力度与产业转型速度。$盛和资源(SH600392)$ $中国稀土(SZ000831)$ $北方稀土(SH600111)$ #稀土价格持续飙升,概念股大涨#